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你愿意讓孩子在好學校的好班級做最后一名,還是愿意讓孩子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做第一名?這是不少家長為孩子擇校時都會考慮的一個問題。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你愿意讓孩子在好學校的好班級做最后一名,還是愿意讓孩子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做第一名?這是不少家長為孩子擇校時都會考慮的一個問題。
前不久聽說一個朋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讓二寶進入公立幼兒園,上了不到1年卻又嚷嚷著轉到私立幼兒園。原因是:公立幼兒園不教孩子學知識。
她說:孩子的發展不都是有敏感期嗎?我家孩子現在現實特別喜歡認字,幼兒園卻一點都不教認字,繪本也很少讀,就領著做什么游戲,玩什么蒙臺梭利教具。這不耽誤孩子學知識嗎?
乍一聽,覺得朋友說得很有道理。當孩子處于某個敏感期時,會以創造性的本能自然而然地吸收和學習,若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但是仔細一想,其實并不然。
孩子會得多,當然很令人開心,這體現了孩子的能力,也是智力開發的一部分。但是,孩子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只學習學術方面的知識。
即便孩子處于敏感期,也不需要每天用很多的時間來學習認字。孩子想學習認字也并不一定非要在幼兒園通過老師的教學得來,融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習是一種更好的方式。
我們平時最常遇到的大街上各類商店的名稱、物品包裝袋的字都可以隨時教給孩子,就像玩一樣,讀書時書簡單的字也可以跟孩子講一下。只要孩子想學,他自然就會很感興趣。孩子若是不想學,則沒有必要必須讓他學。
有的幼兒園不注重教授學術知識,側重于讓孩子體驗游戲中的樂趣,其實是更適合孩子發育規律的教育方式。
他們可以在游戲中學會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堅持,運動也能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多巴胺,讓孩子精神愉悅。這些成果可能短時間內表現不出來,但對孩子的益處會產生持久的作用。
研究證明:超前教育的成果到四年級就會消失,副作用卻不小。
1970年,德國學者開始研究學術型幼兒園和游戲型幼兒園哪一種更好,更值得推廣。
為此,德國政府做了大規模的對比實驗:50所幼兒園以游戲為主,50所幼兒園以傳授知識為主。然后持續觀察曾在這些幼兒園就讀的孩子的綜合情況。
實驗結果發現:超前教育的孩子確實具有學習優勢,但是最多只能保持到小學四年級,四年級后成績大幅度下滑,并且在數學和閱讀方面劣勢明顯,情感和社交能力方面也比不上同齡學生。
這個大規模實驗讓德國政府下決心緊急叫停了幼兒園轉型,他們重新回到了“游戲為主”的幼兒園模式,要求所有幼兒園不得超前傳授知識。
美國針對這個問題也做過相關的實驗,實驗結果大同小異:”學術型”幼兒園的孩子確實在低年級時成績表現更好,但慢慢地,這樣的優勢就消失了。反而產生一些副作用,阻礙了孩子的正常發展。
我們國家現在也要求幼兒園不要小學化,也就是不要提前教授孩子太多知識,其實是根據孩子發育規律而來的。
兒童的大腦認知能力和身體運動能力等各種能力都有發育規律,超出孩子發育水平的要求都是不恰當的教育。
就像一個8個月的孩子,你讓他學會走路,你就是打死他,他也做不到,但是一個一歲的孩子,你不用教他自然就去學著走了,你不讓他練習都不行;一個2歲的孩子,可能會熟練地從1數到100,卻數不清房間里面有幾個人。但是,到了4歲以后,稍加引導他就會了。
真正偉大的教育家都認為:過多過早的學術學習不僅不利于孩子的長期發展,反而會破壞孩子內在的生命力,消耗他生長發育的能量。
童年是孩子發展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最好時機。不要為教而教,不要讓孩子感受到刻意學習所謂的知識,真正的啟蒙教育是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和興趣,激發孩子的求知欲,讓他體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眾多家長的心愿,很多父母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惜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遇,比如上各種培訓班、興趣班,以為這樣就是對孩子好,殊不知人生從來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長途馬拉松。以至于好多孩子剛開始就結束了。
轉自:婉秋聊育兒
責任編輯:張奕
關鍵詞
18歲女大學生由賣卵成為“卵妹招募人”,值不值?
綠皮車應該全列禁煙嗎?你怎么看?
吉林醫院門口出事故 傷者進院求助無果 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