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操可改善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松解粘連和痙攣的軟組織。頸椎病康復操中不少動作對頸椎病有獨特療效;無頸椎病者可起到預防作用。
姿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兩眼乎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
1.雙掌擦頸 十指交叉貼于后頸部,左右來回摩擦100次。
2.左顧右盼 頭先向左后向有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30次。
3.前后點頭 頭先前再后,前俯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30次。
4.旋肩舒頸 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后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轉20-30次。
5.頸項爭力 兩手緊貼大腿兩側,兩腿不動,頭轉向左側時,上身旋向右側,頭轉向右側時,上身旋向左側,10次。
6.搖頭晃腦 頭向左一前一右一后旋轉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從發病年齡來說,中老年患者的發病率最高,據統計,頸椎退變的發病在中年時為50%,至70歲以后,可達100%。首先是頸椎間盤的退變,髓核水分減少,彈性下降,纖維環纖維變性破裂,退變后的椎間盤,很容易造成損傷而促使頸椎病的發生。其次為骨質增生,多發生在肌肉及韌帶、關節囊等附著部,在頸椎上多出現在關節突、鉤突關節部及椎體的軟骨緣。另外尚有韌帶的退變,如黃韌帶肥厚、前后縱韌帶骨化、項韌帶勞損鈣化。
從職業因素來考慮,處于坐位,尤其是伏案低頭的人員,頸椎病的發病率特別高。這類人員常常從事刺繡、縫紉、微機操作、打字、編輯、雕刻、寫作、繪圖、儀表修理、化驗等工作。長期低頭伏案工作,因易造成頸后部的肌肉、韌帶勞損,椎管的內外平衡紊亂,椎間盤受力不均,從而加速發病。同理,長期從事頭頸部朝一個方向旋轉職業的人,如射擊運動員、教師、交通警察、紡織工等,亦易引起頸椎勞損,發生頸椎病。
萬般無奈之際,她想:還是試一試中醫吧。
于是,在推拿科的診室里,我接診了王小姐。她主訴的癥狀很象頸椎病,經攝片證實了我的診斷是正確的。僅僅用了一個療程的推拿治療,王小姐的癥狀已基本消失。最后一次治療結束后,她向我表達了誠摯的謝意:你不僅給我治好了頸椎病,同時也給我治好了心病。
其實,象王小姐這樣的病癥是極易被誤診的。頸椎病是以頸椎間盤慢性退行為主的病變。由于頸椎間盤的退變,導致頸部關節失穩、而引起頸椎骨、關節與頸部軟組織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從而刺激壓迫脊神經根、脊髓、交感神經、椎動脈和周圍軟組織,出現頸臂麻木、疼痛、頭暈、頭疼、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應臨床癥狀,而這些癥狀又極易與內科、神經科疾病如腦供血不足、內分泌失調、耳源性眩暈等疾病相混淆。這是因為頸椎病的幾個特點使人們產生的錯覺:一是頸部癥狀輕,頸部以外癥狀重,患者往往想不到自己有頸椎病;二是病變范圍廣,常可涉及四肢、頭部、軀干、內臟;三是脊髓性頸椎病預后較差,若不及時治療,可致終身殘疾,遇到這一類的病人,臨床醫生只要想到有頸椎病的可能,做一個頸部X光片或頸部CT,便可確診或排除。
頸部扭傷和落枕往往由于頸部活動不當或睡眠體位不良導致局部肌肉被扭傷。壓痛點不像頸椎病位于棘突部,而是位于肌肉損傷部,以肩胛內上方多見,且伴有肌肉痙攣,可觸及壓痛明顯的條索狀痙攣肌束。頸部牽引不像頸椎病那樣癥狀消失或緩解,反而疼痛加劇;對封閉療法有明顯效果。
肩關節周圍炎疼痛往往在肩關節處,頸部癥狀僅為受牽拉后產生。其特征為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X線片表現無明顯頸椎病理改變。但有時與頸椎病伴發,在診斷上易造成混淆。
肌纖維組織炎則有風寒、潮濕、勞累、扭傷等明顯誘因。局部肌肉僵硬,以酸痛為主,范圍較大,多無固定壓痛,按揉有明顯舒適感。
上述慢性頸肩背部疼痛,主要容易與頸型頸椎病相混淆。頸型頸椎病除了上述頸肩背部酸痛、沉脹等不適感外,還有頸部“軍人立正體征”(即頸部不自然伸直,生理曲度減弱或消失)的特點。其診斷標準為:①主訴為頭、頸、肩、背、臂疼痛,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片上顯示頸椎生理弧度改變,動力性側位片上可顯示椎間關節不穩、松動(輕度的梯形樣改變);③除外上述非椎間盤退變所致的頸肩背部疼痛疾病。
(1)固定頸椎于適當的位置,改變不良體位,以保持正常體位。通過支撐作用使頸部肌肉得以休息,緩解肌肉痙攣,減輕局部疼痛。
(2)限制頸部過度活動以保持局部穩定,減少脊髓、神經根、血管及關節面之間的互相刺激、摩擦所產生的創傷性炎癥反應,并促進其消散和吸收。
(3)緩解與改善錐間隙的壓力狀態,減少頸椎間盤的勞損、退變,有助于盡快康復,并可避免可能的外傷。
(4)糾正頸椎內外平衡失調,防止小關節紊亂、錯位及脫位等,以保持頸椎序列及椎體間、關節間的穩定,加強頸部支撐作用。
(5)在施行手術前作為一種非手術治療方式,為手術創造必要的條件,也為術后采取固定、制動措施作準備。術后則可減輕手術局部及鄰近部位的創傷性反應,限制頸部活動以防止植骨塊的壓縮或脫出,促進骨融合和患部軟組織愈合。
高血壓患者:血壓降到120/70mmHg了,降壓藥能不能停?